四川绵阳市在震后短时间内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制砖企业,制砖行业产能过剩,使得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,制砖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大幅压缩。针对这一新问题,该市采取措施,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,努力化解矛盾。
一是明确责任,坚持属地管理原则。该市由市政府领导牵头,经委、发改委、中小企业局、工商局、物价局、质监局、建设局、国土资源局和公安局等部门联合组成工作组,负责督导、检查,推进县(市、区)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;明确县(市、区)政府是建材特供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,采取部门派员专人跟踪的方式,建立企业基本情况台账,认真研究、妥善处理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;加强宣传、疏导、协调,主动帮助企业落实国家出台支持灾后重建的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政策,尽可能减轻企业负担。
二是分类指导,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。第一,调整产品结构。结合产业布局调整,加强指导规模大、工艺先进的企业减少能耗、降低成本,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,提高自身竞争力;同时,在要素保障、市场开拓、资金协调和政策扶持等方面,给予企业有效的支持。第二,支持企业转产。对规模不大、工艺不够先进、有条件转产的企业,指导、帮助他们想办法、找项目,对转产企业的新上项目在政策、资金、土地和要素保障等方面,按照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给予优先支持。第三,实施退出机制。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,对生态植被破坏严重,对工艺设备落后、能耗高、效益低的企业,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,结合实际实施退出机制,进行有序关闭。
三是加强协调,充分发挥行业和商会的作用。县(市、区)要充分发挥行业和商会的纽带作用,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协调,建立健全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信息渠道,引导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。(杨贵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