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下旬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决定,用三年时间在全区开展以改造“竹筒房”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,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加快形成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树、碧水红瓦,民族和地方特色凸显的壮乡建设风格。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工程自9月正式启动以来,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,整合各方资源,取得了积极进展。
郁郁葱葱的绿树翠竹之中,一栋栋红瓦白墙的新楼房若隐若现,富有诗意的小桥流水蜿蜒过农家的村前屋后——这是在百色市新安镇新安村庄内屯看到的靓丽村貌。今年8月以来,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对全屯的70间房屋进行立面改造,同时硬化道路,整治河塘,建设生态新村,发展休闲农家乐,如今,庄内屯是百色市城乡风貌改造的样板示范屯。
像庄内屯这样凸显壮乡建设风格的村屯,正不断在南-百高速公路和右江河谷二级路沿线显露。
根据部署,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工程涉及南宁市和百色市6个县区、21个乡镇,242个村屯,2万多户群众。为抓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,自治区成立了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。各地建立了从乡镇、县区到市的纵向工作体制。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,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基础设施、公共设施项目,由财政投入为主、企业帮扶为辅,在项目建设上,注重通过实施规划公示、看图选样、看材选料、看单捡项目等方式,发动群众投工投劳。选择了基础较好、积极性较高的53个村屯,作为综合整治的重点,集中抓好村屯规划、房屋外立面改造、村屯绿化、垃圾池等10项标准件建设。各地各部门积极调整年度预算,开展对口帮扶、结对帮建,多渠道筹措资金。注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,做到一村一策。精心组织施工,强化质量安全管理。
据统计,截至11月28日,自治区原计划安排的2万户房屋外立面改造户,已开工19903户,竣工19468户,分别占计划的99.5%和97.3%;53个综合整治型村屯中,除个别村屯的道路硬化、排水项目、村级卫生室和村屯绿化项目受客观因素影响没有按时完成外,其余21类项目将在12月5日前基本完成。
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工程开展以来,逐步丰富了内涵、拓展了领域,其层次和水平得到充实和提升,取得了五大综合效应:一是探索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;二是打造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;三是找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;四是开辟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;五是进行了发挥基层民主、完善村民自治的有益尝试。(